客至
杜甫
舍南舍北皆春水,但見群鷗日日來。
花徑不曾緣客掃,蓬門今始為君開。
盤飧市遠無兼味,樽酒家貧只舊醅。
肯與鄰翁相對飲,隔籬呼取盡余杯。
譯文
草堂的南北綠水繚繞、春意蕩漾,只見鷗群日日結隊飛來。
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不曾因為迎客而打掃,只是為了你的到來,我家草門首次打開。
離集市太遠盤中沒好菜肴,家境貧寒只有陳酒濁酒招待。
如肯與鄰家老翁舉杯一起對飲,那我就隔著籬笆將他喚來。
注釋
客至:客指崔明府,杜甫在題后自注:“喜崔明府相過”。明府,唐人對縣令的稱呼。相過,即探望、相訪。
舍:指家。
但見:只見。此句意為平時交游很少,只有鷗鳥不嫌棄能與之相親。
花徑:長滿花草的小路。
蓬門:用蓬草編成的門戶,以示房子的簡陋。
市遠:離市集遠。兼味:多種美味佳肴。無兼味,謙言菜少。
樽:酒器。舊醅:隔年的陳酒。樽酒句:古人好飲新酒,杜甫以家貧無新酒感到歉意。
肯:能否允許,這是向客人征詢。
余杯:余下來的酒。
創作背景
此詩是上元二年(公元761年)春天,杜甫五十歲時,在成都草堂所作。杜甫在歷盡顛沛流離之后,終于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涯,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頭蓋了一座草堂,暫時定居下來了。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,客人來訪時作了這首詩。
后世評價
這是一首工整而流暢的七律。前兩聯寫客至,有空谷足音之喜,后兩聯寫待客,見村家真率之情。篇首以“群鷗”引興,篇尾以“鄰翁”陪結。在結構上,作者兼顧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。從空間上看,從外到內,由大到??;從時間上看,則寫了迎客、待客的全過程。銜接自然,渾然一體。但前兩句先寫日常生活的孤獨,從而與接待客人的歡樂情景形成對比。這兩句又有“興”的意味:用“春水”、“群鷗”意象,渲染出一種充滿情趣的生活氛圍,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歡欣的心情。
劉克莊《后村詩話》說:“此篇若戲效元白體者?!倍鸥ψ圆豢赡茱w躍時空去戲效他后代的元白體,那么從什么角度什么意義上講,《客至》“戲效元白體”呢?簡而言之,元白體就是指淺切平易的詩歌風格。綜觀全詩,語勢流暢,除“盤飧”、“兼味”、“樽酒”之外,其馀語句都沒有太大的障礙,尤其是尾聯虛字(“肯與”)和俗語(“呼取”)的運用,足當“戲效元白體”之評。另外,詩用第一人稱,表達質樸流暢,自然親切,與內容非常協調,形成一種歡快淡雅的情調,與杜甫其他律詩字斟句酌的風格確實不大一樣,難怪劉克莊說它是戲效元白體。